人民法院以执行保证人财产的依据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整理 | 2020-03-28
连带之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对外享有连带债权或负有连带债务的债。但在保证连带之债的场合,法院判决仅就被保证人而作出,保证人则被排除在判决效力之外,那么判决对保证人如何适用?接下来就由律盾的小编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执行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在民事执行中,生效裁判是人民法院取得执行权的前提条件,在就共同侵权所作的判决中,法院就共同侵权人的责任一并认定,人民法院根据该判决予以执行,当无疑问。但在保证连带之债的场合,法院判决仅就被保证人而作出,在执行中,被保证人履行不能,根据连带之债民法理论,人民法院可以执行保证人的财产,此点前述已有分析。现在的问题是,保证人既然被排除在判决效力之外,判决对之如何适用,亦即人民法院据以执行保证人财产的依据是什么?

一、重新以判决的方式确认连带债务人的责任;

二、裁定直接执行保证人财产;

三、通知保证人在一定期限履行

小编认为第三种方式较为可行。第一种方式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第二种方式以裁定确认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似有不妥;第三种方式采用通知的形式表明保证人基于实体法律规定而受判决的约束,尽管判决本身并不对之适用。执行中,人民法院的执行依据依然是生效裁判。这可以认为是连带之债执行的诉讼法依据。连带之债的判决效力扩张及于保证人的事实,其理论基础仍源于连带之债理论,判决扩张的基础仍是保证人对保证债务的连带责任。

在民事执行中,判决的此种扩张性主要反映在判决未及连带债务人的情形,实践中通常限于以下几种:

1、保证连带之债;

2、第三人抵押连带之债;

3、超越代理权的连带之债;

4、合伙连带之债等。

以上就是由律盾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带之债在实践中的适用的一些相关要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服务热线: 400-882-3252 | 邮箱:service@lawdun.com
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2024    鄂ICP备20012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