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受哪些因素影响

来源:互联网整理 | 2020-03-16
一、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们将国债发行规模Dt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t,财政赤字FDt,财政收入FIt,财政支出FEt,居民储蓄St,国债还本付息PDt,上一期国债余额CBt-1。

这里国债余额采用上一期数据是考虑到若采用本期数据,本期国债余额CBt就包含了国债发行规模Dt,国债发行规模Dt和本期国债余额CBt的关联度自然较高,不利于找出国债发行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数据选取期间为1981年~2003年。考虑到1994年以后国债成为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资金来源,为了分析出1994年前后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变化,将数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1981年~1993年,第二段是1994年~2003年。其中国债余额来自**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

由计算结果可知,1981年~1993年,各影响因素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关联度的排序为:国债还本付息0.806>财政支出0.756>财政赤字0.742>财政收入0.729>国内生产总值0.674>国债余额0.641>居民储蓄0.552。1994年~2003年,各影响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排序为: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

上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981年~199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一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还本付息、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这一时期由于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赤字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当年国债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是用于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支出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慢。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二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行透支,使得财政赤字只能靠国债发行来弥补,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快。

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还本付息和国债发行规模的综合关联度只是略低于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的综合关联度,国债还本付息对国债发行规模具有相当影响力,这一分析结果可从我国国债的债务支出收入比得到验证。1994年~2003年,除了2000年债务支出收入比的比例为37.79%外,其余年份都在40%以上,比例最高的年份1997年达到了77.45%,我国每年发行的新债有较大部分是要还旧债,国债筹集的资金中用于弥补财政建设性支出不足的比例减少,国债的总体收益不容乐观。

1994年~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债发行规模的综合关联度最小。这一结果有其原因:从调节宏观经济的需要看,国债规模的增长不能完全与经济增长同步,更多的是需要进行逆向调节,即在经济增长过快时,政府以超增长速度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吸纳社会货币,以国家信用借款压缩和控制投资;反之,在经济出现疲软时,民间投资小于民间储蓄,产生民间储蓄剩余,政府要通过发债吸收民间储蓄剩余,并通过政府投资的保持全社会总投资率的稳定甚至上升,促进经济增长。这并不是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可以摆脱国内生产总值无限制地膨胀。实质上,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关的。当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大时,社会的总体纳税能力增强,政府的财政收入随之增加,国家财政的应债能力增强,国债的发行规模就可以适度增大。

三、建议

1.控制国债发行规模要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财政赤字入手。财政收入方面,随着1994年我国开始对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实行了分税制和新的工商税制,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了大幅提高。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12.56%上升为18.52%。2005年,我国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提升到1600元,这虽然会流失一部分税收,但有助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让普通老百姓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促进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当前高收入阶层自主纳税意识不强的状况,政府有必要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纳税监管,只要提升高收入阶层的自主纳税额,国家财政收入也能保证稳步增长。财政支出方面,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2003年已跃居财政支出第二的位置,仅次于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政府需要加以控制。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服务热线: 400-882-3252 | 邮箱:service@lawdun.com
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2024    鄂ICP备20012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