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摩托车搭载他人行凶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来源:互联网整理 | 2020-03-17
浅议骑摩托车搭载他人行凶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案情:

刘某和高某因故发生争吵,遂要求向某骑摩托车搭载自己去报复高某。向某明知刘某携带有凶器,仍骑摩托车搭载刘某返回争吵现场。刘某找到高某后,将高某刺成重伤。事后,又由向某骑摩托车搭载刘某逃离现场。

分歧意见:本案中,对刘某定性为故意伤害罪不存异议,但对向某的搭载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存在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向某只是骑摩托车搭载刘某到达现场,没有实施任何伤害高某的犯罪行为,向某和刘某之间没有形成伤害高某的共同故意,因此,向某的搭载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向某明知刘某因纠纷带着凶器要报复高某,仍骑摩托车搭载刘某前往,对其有可能致人伤害或死亡的后果是能够预见的,并对刘某的犯罪行为是认同的。刘某正是利用了向某提供的搭载行为而实施犯罪并有效逃离现场,向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帮助犯的特征,构成故意伤害罪。

评析:

小编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刘某的犯罪行为没有超出向某所能够预见的范围,刘某和向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相对刘某的实行行为,向某之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的帮助犯。

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相对于实行犯而言,指在他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以心理支持、物质帮助等方式故意帮助他人实施犯罪,或为他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而自己不直接实行犯罪。帮助犯应具有双重心理状态:其一,必须认识到实行犯所实行的是犯罪行为及这种犯罪行为将要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帮助行为能为实行犯实施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其二,希望或者放任通过自己的帮助行为,使实行犯能够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帮助故意是帮助犯的主观恶性的直接体现,也是帮助犯承担责任的主观基础,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予以帮助。帮助犯的刑事责任限于和正犯具有共同故意的犯罪事实内,对于正犯实施的超出共同故意范围内的犯罪事实,帮助犯不负刑事责任。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围,一般应当以帮助犯和正犯是否存在明示或默示的内容为标准。通常认定行为的显性、明示状态不成问题,但默示行为的认定则因具有隐性而较为困难。默示是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方式之一,一般表现为各共犯对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彼此心领神会,只要能认定在犯罪过程中存在“心理上的趋同和一致,即共同的不正当需要的出现”而予以帮助的行为,就能构成帮助犯。如果帮助犯在场却没有积极制止该犯罪行为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仍旧可以认定对该行为是容忍或认可的,主观上具有罪过,帮助他人犯罪的行为成立。如果在共谋中本身就存在默示行为或犯意具有模糊性、不明确,且不超出所能预见的范围,帮助犯的成立也毋庸置疑。

综上,本案中向某在明知刘某因纠纷将去报复他人,仍给予物质帮助、精神上予以壮势,并且向某对刘某持刀前往报复将产生的结果,即有可能致人伤害的后果是能够预见的,在现场对刘某实施犯罪所持态度是容忍的,并且刘某正是利用了向某提供的帮助行为而实施犯罪并有效逃离现场,故向某主观存有放任他人实施伤害的心态是可以认定的,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的帮助犯特征。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服务热线: 400-882-3252 | 邮箱:service@lawdun.com
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2024    鄂ICP备20012342号